【负隅顽抗的意思】“负隅顽抗”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在困境中仍然坚持抵抗、不肯投降的行为。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战争中的战术和心理状态,形象地描绘了敌人在被包围或处于劣势时仍不愿放弃的顽强态度。
一、词语解析
词语 | 拼音 | 含义 | 出处 |
负隅顽抗 | fù yú wán kàng | 指在被围困或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抵抗、不投降的行为。 | 出自《左传·成公十六年》:“其众虽多,不能为也,不如避之,以待其衰。”后人引申为“负隅顽抗”。 |
二、词义详解
“负隅”指的是依靠险要的地势或角落;“顽抗”则是指顽强抵抗。合起来,“负隅顽抗”形容的是在没有退路、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反抗,不轻易认输。
这个成语多用于军事、政治或日常生活中,形容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在面对强敌或压力时表现出的顽强意志和不屈精神。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例子 |
军事战场 | 敌军被包围,但仍选择负隅顽抗,最终被歼灭。 |
政治斗争 | 在权力斗争中,失败的一方依然负隅顽抗,试图翻盘。 |
日常生活 | 孩子在考试失利后,不愿接受现实,仍然负隅顽抗,拒绝复盘。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词语 |
近义词 | 坚持抵抗、死守不降、拒不投降 |
反义词 | 俯首称臣、缴械投降、束手就擒 |
五、总结
“负隅顽抗”是一个具有较强画面感和情感色彩的成语,它不仅描述了行为上的抵抗,更体现了人物内心的挣扎与不屈。虽然在某些情况下,这种行为可能显得固执甚至盲目,但在特定情境下,它也可能象征着一种值得尊重的精神力量。
在实际使用中,应根据语境判断是否适合使用该成语,避免因误解而产生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