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膂力的词语意思是什么】“膂力”是一个较为常见的汉语词汇,常用于描述人的体力或力量。在现代汉语中,它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表达中,具有一定的文雅色彩。以下是对“膂力”的详细解释和相关资料整理。
一、词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词性 | 名词 |
拼音 | lǚ lì |
字义解析 | “膂”原指脊背骨,引申为身体的力量;“力”指力气、力量。合起来表示人体的体力或力量。 |
基本含义 | 指人的体力、力量,尤其强调身体的强健和耐力。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文学作品、历史记载或对人物体能的描述中,如“勇士膂力过人”。 |
近义词 | 力气、体力、体能、劲头 |
反义词 | 虚弱、乏力、无能 |
二、词语来源与用法
“膂力”一词最早见于古代文献,常见于《左传》《史记》等经典著作中,用来形容武士、将领或英雄人物的体能和战斗力。例如:
- 《史记·项羽本纪》:“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这里的“力能扛鼎”即形容其膂力非凡。
在现代汉语中,“膂力”虽然不如“力气”“体力”那样常用,但在一些正式或文学性的语境中仍被使用,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文化感。
三、总结
“膂力”是一个体现人体力量的词汇,主要强调人的体力和体能,尤其适用于描述强壮、有力量的人。虽然在日常口语中不常出现,但在文学、历史或正式场合中仍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了解这个词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和一些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方式。
文章小结:
“膂力”是形容人体力量和体力的词语,常用于书面语或文学表达中,强调身体的强健和耐力。通过对其字义、用法及来源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这一词汇的文化内涵和实际应用。